盘龙大观园亲子乐园
盘龙大观园童话海洋
理想的原色
——“发现”湘潭盘龙大观园
湘潭在线记者 李意民
当盘龙大观园奇迹般静卧于长株潭城市群的绿心中央,人们看到了什么呢?
每一个人对盘龙大观园必然有不同的印象与认知,但,它的原色一定是客观存在的,这种原色,是这个国家AAAA景区呈现给我们的,也一定是企业不懈追求的。
那么,它的理想的原色是什么呢?
红色:热烈而奔放的追求
关键词:盘龙梦、共赢共荣、社会责任
今年5月16日,履新刚刚一个半月的市委书记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曹炯芳来到湘潭盘龙大观园考察,称赞盘龙集团是一个有思想、有定力、有责任、有前景的企业。他说,企业瞄准最精最好,用8年时间,以工匠精神,打造了集观光、休闲、游乐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园。企业以高度的责任感,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促进农民增收致富,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核心地区,探索以龙头企业带动、规模连片开发、做活土地文章的现代都市观光农业之路,发展前景广阔。
为了推进盘龙大观园的建设,市委副书记、市长谈文胜不但深入现场考察,还先后几次召开办公会,专题研究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。从项目建设一开始,岳塘区委、区政府和湘潭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就给予全力支持与帮助。在湘潭市推进全域旅游的大会上,盘龙集团董事长作为唯一的企业代表作了发言。
盘龙人认为,市委书记、市长的重视和各方的支持,不止是对盘龙工作的肯定,更是对盘龙梦想的肯定。
盘龙的梦想是什么?在企业层面,有一个“盘龙梦”。盘龙梦的内涵很简单,就是让盘龙人尽快富裕起来, “盘龙梦”也很实在,实在到每一年职工的平均收入要增加多少,实在到如何实现都有清晰的路径。
这或许只能算是一个“小小的梦想”,但对于每一个员工而言,却是 “天大的事”,它如此贴近自己,真切可见。因为有梦,盘龙从不缺实干精神和奉献精神:即使在酷暑难耐的时候,盘龙大观园建设工地上那些挥汗如雨的人们,脸上洋溢的仍然是幸福与憧憬;盘龙的义务劳动制度从来就深得员工的衷心拥护和支持——烈日下,五星级酒店轮休的姑娘小伙会自觉来到盘龙大观园工地,扯一次草,搞一次卫生,栽一棵树,都是为盘龙梦添砖加瓦;有突击任务的时候,集团公司一声令下,工作群里马上冒出齐刷刷的报名者,无论风里雨里,不分白天晚上,没有分内分外……直到完成任务,队伍解散,因为早出晚归,有的突击队员一个星期甚至更久都不能和孩子说上一句话。只有这样的企业、这样的队伍,才能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建设五星级酒店的情况下,不但建设了盘龙山庄,而且管理好了盘龙山庄;才能在如此之紧迫的时间内,打造出一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——业内人士都说,这是一个奇迹。
盘龙集团有一句话:只有企业把员工当家人,员工才会把企业当做家。话很浅显,但真实。
如果说,盘龙梦,是企业的梦,是员工的梦,那么,建设盘龙大观园的最终追求,则完全属于“理想”的范畴:那就是和当地农民实现“共赢共荣”。集团负责人说,我们打造景区,决不能只考虑企业利益,心中一定要有当地农民,只有与他们共赢共荣,才能不断克服困难、战胜困难——这是景区建设的基石。不这样做,景区就没有生命力,就不可能长久。
大观园建设过程中,共拆迁近100户农户,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不但没有出现任何大的矛盾与冲突,没有一位村民上访,而且,当地农民都积极投身到建设中。秘密就在于,盘龙自觉遵循 “三不”、“三为”的原则:即 “不改变土地性质,不破坏生态环境,不损害农民利益”; “为现代农业做样板,为长株潭提供最好的休闲基地,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”。
施工现场涌现出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和细节,比如:有老人看到建设者晚上加班加点,就特意从家里煮了鸡蛋送到工地,要大家填填肚子、补充营养,他们真诚地希望景区早日建成。
从流转土地开始,盘龙集团就明确提出,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一块土地上,土地是他们的衣食之源,寄托了他们的全部希望,是他们的未来。这种建设,决不能剥夺当地农民的利益,而是要为他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。国家旅游总局局长李金早在2015年6月实地考察盘龙大观园时感慨地说:“将来有机会我要向全国推广你们的经验。”
绿色:美丽而执着的坚守
关键词:绿色、生态、环境
从满世界寻觅奇花异草开始至今,近20年过去了,有一个理念一直没有变,办企业,不能只为了利益,更是为了给社会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自然、绿色、美丽的财富,留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样板。
盘龙大观园共计三个板块,一是由7个名花主题园和精品盆景园组成的珍稀植物板块;二是占地达3000亩的花海乐园,以青少年拓展训练、观赏科技成果和游乐为主,是一个生态游乐园;三是让游客欣赏现代农业科技,让人体验农耕、记住乡愁的农业板块。
——珍稀植物板块,荟萃天下名花嘉树,四季花儿开。
我们看看杜鹃园。杜鹃,是举世公认的名贵花卉。在国内,它是十大名花之一;在欧洲,更有“无杜鹃不成花园”的说法,所以,杜鹃也被誉为“世界之花”、“花木之王”。
盘龙大观园杜鹃园占地100余亩,拥有800多个杜鹃品种,囊括国内所有5大门类,春鹃、夏鹃、西洋杜鹃、东洋杜鹃、高山杜鹃,应有尽有;10多万盆精品,汇集了国内已知的顶级杜鹃,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、数量最多、品种最全的杜鹃花专类园。每年10月至次年5月,各色杜鹃竞相开放,园中花海如潮。
最珍贵的要数古桩杜鹃和悬崖杜鹃。
古桩杜鹃可以说是大自然的精灵,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风霜雨雪。
就悬崖杜鹃而言,全国已知的30多盆顶级珍品,全部集聚于此。每一盆悬崖杜鹃都是一个故事,40多年里,一个家族,在一座山头,日出而作日入而息,不停地修剪造型,不停地培育呵护,日复一日年复一年,才有了这一刻的惊艳。
还有“日本杜鹃王”。在东瀛,它们经历了三代甚至四代人的培育、呵护。送它们启程漂洋过海的时候,原来的主人流下了滚烫的泪水。
还有占地300多亩的荷花,有1200多个品种,是我国荷花品种宝库;樱花园——中国品种最多的樱花种源库;紫藤园——国内只有两个紫藤专门园,这里是品种最多的那一个;还有兰草园、茶花园,占地300多亩的玫瑰园。
还有汇集上千盆日本黑松、罗汉松、红枫、五针松、大阪松、紫薇等名贵品种的盆景园。
——这些,有很多是非常稀缺的资源,弥足珍贵。
再看占地3000亩的花海乐园。这里,原生态植被良好,3000多种绿色植物,包括一大批国家一级保护植物,堪称国宝。盘龙人用20来年时间,从世界各地精心选购的日本黑松、加拿大红枫、罗汉松、樱花等名贵花木,为游客带来弥足珍贵的审美体验,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万国植物园。
这里,还栖息繁衍着40多种野生动物,包括许多世界濒危物种。
40余处景点分布于山峦之中:有青山如黛,白鹭翻飞;有湖光塔影、廊桥亭榭;有溪水潺潺、鱼翔浅底;山间点缀着27座建筑,仿明清中式风格,精致到每一个细节。
这里,有国内面积最大的拓展训练中心;300多台(套)游乐设备设施向青少年游客提供强身、健体、益智的游乐项目;盘龙剧院则是向游人提供以红色文化、湖湘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大餐的场所。
20年来,他们越来越坚定地认识到,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发展,因此,企业围绕绿色、生态、环境做文章,一定是正确的方向,他们相信,随着社会的发展,美好的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热爱和追捧。
蓝色:清晰而美好的未来
关键词:前瞻、坚守、创新
经济下行,市场异常冷峻和严酷,很多人在哀叹“没有什么行业是赚钱的”,而盘龙人在热火朝天的奋斗中,对未来充满希望。
盘龙开始系统研究土地流转政策走势的时间大约在2007年,当时,国家政策还没有出台,他们当时就作出了敏锐的判断:第一,一定会出台土地流转政策;第二,改造传统农业,打造生态农业、观光农业,可能是中国市场的最后一片“蓝海”。
现在,当旅游市场呈现井喷之势,一家AAAA级国家旅游景区似乎是突然间就呈现于长株潭绿心地带,当年连呼“看不懂”的业内人士这才恍然大悟。
是的,当产能过剩成为一种普遍现象,当几乎每个行业都已经成为一片“红海”,竞争白热化的时候,“蓝海”在哪里?其实,它是在企业决策者的前瞻和预判之中,决策者能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,有没有前瞻性,往往决定企业的生与死。
“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机会,你就能领先人家一步;大家都悲观徘徊的时候,你在行动,你就一定是一个强者。”集团公司董事长冯友根这样说。
实际上,从建设当时全省最大的市场红旗商贸城,到在湘潭打造省会城市之外的第一家五星级酒店,到如今的盘龙大观园,盘龙的“超前”与“预判”一直是它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。而近20年的“坚守”,则是它成功的另一大因素,为了心无旁骛地坚守旅游产业,盘龙甚至在房地产业最赚钱的时候告别了这一行业。
现在,他们刚刚开始经营一个景区,面临的课题就是:景区越来越多,曾经的“蓝海”很快又是白热化竞争的局面。
于是,创新,成为他们的一个新法宝。
创新,就是探索新的盈利模式,打造多个支柱,从而破解景区收入的“门票依赖症”。盘龙先后组团去日本、以色列、美国等国家和国内山东寿光、江苏华西村等地考察先进农业技术,并与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结成科研推广团队,请来湖南农大国家首席蔬菜科学家、博士生导师作技术顾问。在此基础上,投巨资兴建了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温室大棚,按“四不”要求(不施化肥、不打农药、不施除草剂、不用生长激素)和生态、优质、安全、环保标准进行生产管理。由于全部应用农业新技术,农产品质量、产量大幅提高。以大棚中种植的“水果黄瓜”为例,每亩年产值达24万多元。他们十分重视新技术推广基地的建设,目前已在岳阳、株洲分别建立了有机茶和有机黄桃等生产基地3000亩,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显现;他们以“我家菜园”、“我家农场”等形式进行绿色产业新技术辐射;他们进行花卉苗木的生产和销售……这些项目,为景区收入的多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他们坚信,沿着这条路前行,前面一定是一片蔚蓝——它代表希望和未来。